讲述丨从一个新疆记者的外祖母的故事说起
过去五年多以来,人们常常能从外交部发言人的口中听到新疆、从媒体报道中看到新疆机械化采棉的视频,有不少网友说,这些事实画面应该让国外的人都看一看,让他们了解真实的新疆、真实的中国是什么样的。事实上,这正是国际传播一线工作者们每天的日常工作。《北京周报》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英语时政周刊,65年如一日,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方式讲述着中国的故事。
面对西方设置的新疆议题,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(北京周报社)方闻新疆工作室团队多次赴新疆采访,把接地气的故事讲给广大的国际读者,帮助他们理性看待不符合事实的话题炒作,受到了大量海外观众和读者的认可。其中,一篇以方闻团队记者个人视角撰写的文章《The People Who Build Xinjiang》获得了2022年第3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,也是当年获得中国新闻奖通讯项目的两篇英文稿件之一。
这篇稿件于2021年6月完成,是当年《北京周报》第24期封面组稿的开篇文章。从选题策划到撰稿完成用了一周,但也可以说用了三年时间。在建党100周年的契机下,如何既能回应国际社会对新疆的关切,又能体现党的治疆方略的历史纵深感,还能兼顾故事性和画面感呢?
成稿期间,作者的外祖母正巧从江苏老家回新疆时路过北京,在家里暂住。祖孙难得有机会能深入外祖母年轻时的故事,尤其还聊到了很多感人的细节。新疆从建区至今近70年,她们的回忆跨越了60年。耄耋之年,外祖母的同乡人每年都在减少,而他们尘封多年的故事也很少有人问津。但是,这一批建设者毫无疑问是新疆今天全面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。
听着外祖母一辈人从住地窝子开始建疆的故事,看着她今天能无忧无虑安享晚年的样子,再看到西方国家营造的新疆黑暗叙事,作者不禁对缺乏事实基本认知的炒作者们表示愤怒,也为今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息饥渴感到任重道远。
编辑部最终决定从行文结构上作一些创新,从新疆籍记者的视角,用第一人称撰稿,从60年代外祖母来新疆的所见讲到当下新时代的新疆:社会稳定推进,经济步入工业化快车道,各族同胞努力追求幸福生活……而这些现象的背后,正是党治疆方略与时俱进的现实反馈。
文章中除了外祖母,还有维稳一线的村干部、教培中心的人员家属、充满正能量的女工以及有着十年工作经验的采棉机销售经理。他们都是最普通的新疆人,也是治疆方略的直接见证者和受益者,相比较西方反华势力构建的海外新疆人的英文叙事,生活在新疆的人们才更有发言权。
这样一篇深度文章,夹叙夹议,在短平快的信息流中更显得珍贵。文章发出后,作者收到了不同媒体的约稿和直播连线邀约。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,外国读者深受触动,不少评论表示:BBC、《纽约时报》、路透社报道新疆的时候采访过这样的人吗?
作为我国陆地面积最大、交界邻国最多、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,新疆丰富的地理形态和人文交流让这片土地充满活力。放眼国际,新疆话题又汇聚了大量的海外关注度,已然成为了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抓手。如何去伪存真、去粗取精,将那些鲜活的、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,或许便是叙述者的永恒课题。
(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可查看获奖文章)
供稿、供图: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(北京周报社)
RECOMMEND
推荐阅读